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2日 浏览次数:
第1节工程事故分析课题及其时代背景
随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技术的进步,我国建设规模也在与时俱进、空前发展。据统计,作为当代土木建筑工程中最主要的材料——水泥,我国2003年度的全年用量已占整个世界全年总用量的55%,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个比例将还会有所上升。对于工程师们来说,未来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如何在祖国未来的建设中大显身手,无疑是每一个投身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学子的毕生夙愿。但在这里要提醒莘莘学子们倍加关注的一点是:虽然我们完全有机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每一个伟大的土木工程,其中还可能有像长江三峡一样雄居世界之最的大坝,也可能有如上海金茂大厦一般位于全国第一的高楼。这自然是值得欣慰与骄傲的。但切不可忘记,越是重大工程,就越有更高的安全度要求。因为这些都是事关国家千百年发展大计,功系社会亿万人生命安全的千秋伟业。当苦心经营的工程一旦“健康”状态失常,那也是面临撕心裂肺之痛的时候!因此,希望本专业的莘莘学子,除了要潜心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并扎实学好专业技术课程之外,还有一门边缘学科,也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那就是“工程事故与安全”这一课题。
第2节工程事故分析课题的研究范围
工程事故分析课题的具体研究范围包括事故现场的考察与检测工作、事故机理的研究与分析工作、事故处理方案的选择与编制工作,以及结构加间技术的研究与幵发工作等。最终要达到总结事故教训、提高事故防范意识、杜绝恶性事故发生,以及拯救恶性事故于转危为安的目的。工程安全课题的研究范畴包括对工程环境安全的研究、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安全保证、工程设计阶段的安全保证、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保证、工程使用阶段的安全保证,以及工程超龄服役阶段的安全保证等。工程事故与工程安全课题研究的宗旨是“拒绝工程事故,确保工程安全”。
第3节工程事故分析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现状
工程事故分析作为一门边缘的独立的学科开展研究工作,还是近200年以来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速度为最快。但迄今为止,其研究深度并不够,尚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和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国际、国内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3.1国际
(1)在1824年水泥问世,1854年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兴起以前,国际工程史文献主要是欧、美等地区的先进国家的文献,例如,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学会的工程史文献和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的有关文献。这一时期关于工程事故的记载与研究工作的报道不多,只是随着当时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的扩展、地下水的开采、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了大量城市建筑物天然地基下沉或木桩基础腐朽失效,从而引起了建筑物的严重变形和裂损事故。但因当时人们都视之为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所以研究报道的也不多。
(2)1950年前后,经济建设进入高潮以后,工程事故率也急剧上升,尤以覆盖面最大的民用住宅工程为突出。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生活卫生用水普遍进入室内,另一方面砖木结构普遍改成砖混结构,地基变形和温度胀缩引起的结构裂缝现象普遍出现,仅据FUHuaChen工程师在其所著的《Foun¬dationonExpansionSoils》一书中记载,当时,美国每年平均仅因地基基础工程事故损失就在22亿美元以上,比地震、台风等灾害造成的总的损失还多。
(3)1960年前后,召幵了多次国际结构裂缝会议,关于砖混结构裂缝的研究报道较多,尤以砖混结构温度裂缝的研究报道为主。研究工作的领先国家和地区则以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和前苏联的高加索等为代表。相反,先进的欧、美地区由于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设计水准和施工质量较高,结构裂缝几率较低,所以研究与报道较少。
(4)1980年前后,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Journ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1985年第7期报道了关于结构事故的全面情况,范围涉及美国国内和世界其他国家,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和桥梁为主的土木工程,事故原因只包括设计与施工两个方面,而自然灾害、战争破坏、人工拆毁、火灾损害和年久失修等原因均被排除在外。而且受家丑不外扬的传统思想影响,发生在施工阶段,由于施工、操作原因引起事故的报道极少。显然,报道所提供的统计数字是很不全面的,但也说明了事故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工程学术界的重视。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在很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有14起60m以上大跨度公共建筑坍塌,其中美国国内4起。这些事故对人身生命安全的威胁极大,曾经引起社会的不安。新加坡国际工程事故研讨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StructuralFailure—87,ICSF—87)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召幵的。厚达4in的两卷论文集内容丰富,涵盖了土木水利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和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师们带着沉重的心情参加了这次会议,也象征着工程事故分析与研究工作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5)1990年前后,也是东亚经济腾飞时期,震惊世界的一些大的工程事故也都集中发生在这里。例如,中国台湾高惇的中学礼堂倒塌事故、韩国首尔三丰百货大楼倒塌事故、新加坡的新世纪大酒店倒塌事故及马来西亚的高层公寓倒塌事故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程学术界对工程事故分析课题的关注。
3.2国内
比较起来,国人对“家丑不外扬”、“报喜不报忧”这些信条的坚守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前,工程学术界极少谈论工程事故这个令人晦气的话题,更不可能有公开的文字报道,只能凭个人感受与记忆谈一些印象。
(1)20世纪50年代的平屋顶裂缝。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凭着一股政治热情,对工作兢兢业业,极端尽责。因此工程质量一般较有保证,确实很少见到结构裂缝和工程事故之类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达,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结构逐渐取代了民族形式的或者俄式(前苏联人字屋架)的坡屋顶,也随之带来了一个因温度引起的钢筋混凝土与砖砌体之间的变形协调问题,闪而出现了大量的结构裂缝,使工程界大为震惊,从而有少数人开始关注结构裂缝、工程事故这些话题。
(2)王铁梦工程师的研究工作。在国内,王铁梦工程师是涉足结构裂缝研究工作的先驱,很早就有论文在国内外发表,造诣颇深。其近年所著《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一书,内容新颖而且全面,很受国内外工程界和学者们重视。(3)清华大学的研究工作。以清华大学陈肇元院士及刘西拉、秦权、江见鲸、王元清和崔京浩等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对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的大量研究工作正在向前迈进。
(4)髙大钊、龚晓南和刘袓德等教授的研究工作。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方面、岩土工程安全性研究方面,同济大学高大钊教授、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与中南水电学院刘祖德教授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绩显著。
(5)汪达尊与姚兵等的功绩。根据建设部内部通报资料整理的“工程事故记录”,是很宝贵的文献。尽管它不是完整的i己录,汪达尊整理的文献尚未曾正式发表过,何已能从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这一份工作的功绩应该归于汪达尊教授和姚兵总工程师。
(6)《工业建筑》事故分析专栏的成效。在全国性专业期刊上开辟“工程事故分析”专栏,当时国际上也并不多见。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国内,《工业建筑》做出这样大胆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以冶建总院林志伸高级工程师为首的关于已有工业厂房鉴定、改造、加固方面的研究工作更是卓有成效。
(7)出版事故手册系列。《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实用手册》(王跃等)、《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唐业清等)、《建筑工程事故处理手册》(王赫等)册系列的编辑出版,对工程事故分析研究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手册因为内容庞杂、篇幅太长,往往让读者望而生畏。这正是关于工程事故分析研究的深入与普及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8)院士项目小组的研究工作。以陈肇元、赵国藩等院士为首的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项目小组的研究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
(9)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从“大跃进”至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全国出现的大量、典型的恶性事故,几乎已全部从工程史上抹掉,宝贵的经验教训未曾得到吸取。至今仍有很多人对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认识不足、关注不够、研究工作不够深入普及,这已不适应当前工程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4节工程事故分析的实施程序
工程事故分析工作应围绕事故主体进行症状研究,原因分析、处理措施拟订和事故防范意识提高等方面的研究,详见图1工程事故分析流程图。
图1工程事故分析流程图
第5节工程事故分析的工作守则
工程事故分析工作涉及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的追究,是工程纠纷中诉讼证据鉴定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工程事故分析工作必须遵循客观、准确和公正的原则,不能受政治权利制约,也不能受经济利益驱使。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以上几点是极不容易的,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还必须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例如,某工程事故案例涉及的工程为60000m2以上总面积的多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据现场检测,结构裂缝在6000条以上,裂缝总长度在8000m以上,但测得的裂缝最大宽度在0.3mm以下,司法鉴定认定为无害裂缝。显然,这样的结论是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科学、不正确和不公正的。结论关系到事故责任的追究,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价值4000万元以上的经济利益。如何秉着客观、准确、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去进行这一工程事故的分析与研究,做出正确的、能被多方面所接受的结论,是必须下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