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开裂(图片由云南省消防总队提供)
地基基础不牢,结构强度不足,建筑材料不合格,施工质量差是农村房屋容易遭受地震破坏的主要原因。 按照地震震级划分,3月4日发生在大理州洱源县的5.5级地震为中强地震,但就是这场震级未达6级的“中强地震”,却造成了大理州5个县16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过5.3亿元。难怪一些关注这场地震的网民议论说,虽然没有人死亡,受伤数十人,但“小”震成大灾。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房屋、地面设施等的损害,网民有不少疑惑。 目前,地震专家正在灾区紧张开展工作,调查报告也将在严谨科学工作的基础上做出。 近日,云南网记者就地震成灾的一些情况采访了多位地震专家。专家表示,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建(构)筑物抗震性能较差,防灾意识薄弱等是导致地震成灾率高,甚至出现“小震致灾”、“小震大灾”的重要原因。 现状:云南“多震” 开年以来,云南省连续发生地震,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云南防灾研究所所长张建国研究员认为,地震的特征是突发、影响面宽,川滇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社会公众一定要在客观认识省情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预防和紧急救援两方面,努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云南省地震监测中心主任赵晋民指出,此次地震发生在北西向的乔后—巍山断裂带。历史上,震中地区周围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最大的一次是6.5级,发生在1910年。该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大地震是6.3级。而位于震中的西山乡,属于一个典型的高山峡谷,这里人口密度不大,大约为28人/平方公里。 张建国介绍说,地震发生后,省地震局已迅速做出反应,启动了Ⅳ级应急响应,成立总指挥部和前后方指挥部,派出近50人组成的前方现场工作队携带相关仪器设备前往灾区参与救灾工作。目前,也正在做灾害调查和社会评估。 需严密防范次生灾害 张建国表示,“云南国土面94%都是山区,山区地形地层破碎,即使震级不大,也容易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洱源震区也属于这样的地区,需要严密防范次生灾害。”
房屋倒塌导致地震成灾率高
地震灾害以其瞬间致灾性,使人猝不及防,尤其是广大山区农村房屋建设简陋而不抗震,一般地震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有些农民倾其一生所建造的房子毁于一旦。他们痛心疾首,怨恨地震,殊不知造成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的根本原因,不但是地震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建房时没有采取任何抗震措施。 “在云南的一些边远山区,相当多的民房属于夯土墙在搭上人字架即入住,致房屋抗震性能弱。”张建国对此甚为忧虑,地基基础不牢,结构强度不足,建筑材料不合格,施工质量差是农村房屋容易遭受地震破坏的主要原因。此外,施工粗糙,建筑质量差都可能加重地震灾。 历次震害表明,房屋倒塌是农村地震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由于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贫困,在农村自建房中大量使用简易的砖石、砖木、土木等结构形式,由于没有抗震设计,粘结材料强度低,房屋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差,震级不高也会引起房屋倒损致人伤亡。 因此,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是农村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张建国强调,房屋选址规划、房屋建筑设计、施工质量以及房屋验收,是决定房屋抗震性能的四大关键因素。 张建国指出,首先要做好房屋选址规划工作。遭遇同等强度地震的不同位置的房屋,其抗震性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与施工之前,必须充分重视房屋的选址与规划,防患于未然。 “合理的抗震规划设计必须通过高质量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张建国总结道。 专家们建议,目前,我国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总体上还不强,必须对城乡建设提出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强化抗震设防的行政监管,把好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抗震施工等各个环节,才能保障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震后恢复重建 须统筹考虑 震后如何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张建国表示,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性重建。首先做好工程地质的评估,为规划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城乡展、县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统筹考虑。 此外,重建中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严格把关,在建设工程的选址、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等阶段按要求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工程抗震质量。新闻阅读: 4年209.899亿元投入云南防震减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云南的防震减灾。在这方面投入也很大,但是由于量大面广,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解决。”张建国介绍说。 据了解,4年来,中央和云南省财政投入资金达209.899亿元,各地各部门积极配套支持,撬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是十项重大措施之一,已完成11个重点县(区)的地质灾害普查,分片区组建了6个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家组,完成35个重点县(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题培训。 在此基础上,针对云南实际,云南省政府又于2011年出台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十项措施”,计划在10年内筹措100亿元资金,通过综合治理、搬迁避让等措施有效解决69个县城、200余个乡镇所在地、40余万山区农村人口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和危害。 【微评】 “不设防”的土地必然多灾多难,而提高农村防灾能力,归根到底需要建立全社会更加完备的风险预防与危机应对体系。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构成的“高风险社会”。在灾难面前,既需要全社会休戚与共,共同面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需要建立完善风险预防与危机应对体系。对此,我们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和切实的行动。